说实话,刚搬到这个新的国度,一切都那么新鲜,却也有些许不适应。你知道,在国内的时候,我们有自己的社交圈子,微信、微博占据了我们大部分的线上生活。但来到这里,我很快就发现,情况完全不同了。大家都在谈论Facebook上的群组、活动,甚至找房子、二手交易,似乎都离不开它。我心里嘀咕着,看来,是时候迈出这一步了,得去了解一下所谓的Facebook注册账号究竟是怎么一回事。
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,我坐在公寓的窗边,打开笔记本电脑,深吸一口气。脑海里第一个念头就是:我该从哪里开始呢?直接搜索“Facebook”吗?还是有什么专门的Facebook官网?我稍微有些迟疑,毕竟以前对这东西了解甚少,只知道它是个全球性的社交平台,嗯,或许还算有点儿“历史感”的平台。一番摸索后,我才意识到,其实寻找官方网站并不复杂,大多数时候,第一个搜索结果就是你需要的,但那时我还是有点儿小心翼翼。
注册过程嘛,其实说难不难,说简单也不算特别简单,你知道的,总有些小细节让你琢磨。比如它会要求你填写真实姓名、生日,还有一些个人信息。当时我还想,是不是要用真实姓名呢?国内平台有时候允许化名,但后来发现这里大家都是用真名,也便释然了。我记得在设置头像时,我犹豫了好久,选了一张自认为比较“国际化”的照片,但其实心里还是有点儿小忐忑的。这些都是适应新环境,建立新身份的小插曲吧。完成了所有步骤,屏幕上跳出“欢迎加入Facebook”的字样时,我甚至感到了一丝小小的成就感,毕竟,这似乎是我融入新生活的第一步。
当然,光有网页版肯定不够方便。很快我就发现,身边的人,无论是通勤路上还是午休时间,都在手机上刷着Facebook。于是,下载应用自然成了我的下一步。搜索“Facebook app下载”时,我有点儿担心会不会遇到各种版本或者盗版应用,毕竟国内的生态环境相对复杂一些。但实际上,在应用商店里找到官方版本非常直接,几乎没有额外障碍,这让我感到很意外,也觉得挺方便的。下载安装完毕,图标出现在手机屏幕上,那一刻,感觉自己真正拥有了通往这个新数字世界的小钥匙。
每天早晨,我可能都会先刷刷Facebook,看看本地社区的最新动态,有没有人分享了什么有趣的新闻,或者附近有什么活动。点开手机上的应用图标,输入密码,这便是我的日常“Facebook登录入口”。有时我会忘了密码,那过程可真让人有点儿抓狂,但好在重置流程也算是直观。通过Facebook,我加入了几个本地的华人社群,也关注了一些兴趣小组,比如徒步、摄影之类的。渐渐地,这个平台不再仅仅是一个工具,它更像是一个窗口,让我能看到并参与到这个新环境的方方面面。
说起来,Facebook的使用体验,与我过去习惯的国内社交平台确实有很大不同。在国内,我们可能更习惯在私密的群组里分享生活,朋友圈的“展示”属性更强一些;但在Facebook上,我发现人们似乎更倾向于在公开的页面、群组里讨论事情,对个人隐私的界定,似乎也与我之前所想的有所出入。有些帖子下面评论区里激烈的辩论,最初让我感到有些不适,但时间一长,也慢慢理解了这或许是他们文化中一种更直接的表达方式。甚至一些商业机构,也更倾向于在Facebook上发布信息,而不是像国内那样建立一个独立的公众号。
或许,这便是文化差异带来的一个小小的缩影吧。一个数字平台,在不同的文化土壤里,会生长出截然不同的使用习惯和社群规则。从最初的陌生、略显排斥,到现在的日常使用,甚至有点儿离不开它,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适应,一种学习。我不确定未来还会有什么新的社交工具出现,但至少在现在,Facebook已经成为了我在这里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。它的存在,让我这个异乡人,有了一个窥探、融入这片土地的机会。